宁化治平畲族乡村庆丰收习俗:做“禾了”

来源:三明日报  2018年01月05日09:45

  >>>点击进入三明频道 体验更多精彩

  ●连允东

  众人皆知农历十月十五在客家祖地宁化有个“糍粑节”(也就是“下元节”),而鲜为人知的是在宁化治平畲族乡村农历七月底有个做“禾了(读liǎo)”打糍粑,庆丰收的习俗。

  当地人称割稻子为割禾,禾割完了称为“禾了”。过去,由于农业科技不发达,只种一季水稻(主要是粳稻和糯稻),待这一季水稻收割完,也就是“禾了”的时间,大约是农历的七月底。乡民们从春播开始下田耕作,经播种、育秧、插秧、耘田、施肥、割稻等半年多的辛苦劳作,尤其是顶着炎炎烈日飞汗割稻的辛苦是难以形容的。农人半年多的汗水换来了粮食的丰收。此时也该庆贺一下丰收,改善一下生活,犒劳一下劳累疲惫的身子了。也正值糯谷收成,有了做“糍粑”的原料。于是聪明淳朴的乡民就想到做“禾了”庆丰收。就地取材,用刚收割的新糯米做“糍粑”庆贺是最佳选择。久而久之,“做禾了,打糍粑”便成了约定俗成的乡村习俗。

  记得儿时每到农历七月底,每家每户就开始做“禾了”。“呯啪——呯啪”地捶打糍粑声此起彼伏;糯米糍粑的清香飘飘荡荡;小孩手抓糍粑边吃边走家串户的欢笑声在村子上空久久回荡。整个村子洋溢在欢快的氛围中,那气氛不亚于隆重的节日。此时,母亲便会从“禾仓”里用竹筒量出几升粒白细长、透亮光泽的新“担杆糯米”,提前一天浸泡在水桶中。将浸涨的糯米捞起滤干,倒入木制饭甑,用旺火蒸熟(至糯米在手上搓烂没有米心方可)。之后,将蒸熟的糯米分几次倒入石臼里,父亲便和邀请来的邻居小伙子一起用“T”形的木棰使劲捶打,边捶边翻动,直到糯米被捶打得不见米粒,融到柔韧如胶时便可以起臼。母亲将捶好的糍粑分成一块块圆扁的形状,做成小圆饼,依次排列在干净的簸箕内。然后沾上白糖或豆粉,或芝麻粉装到大碗头里待上桌食用。趁热食用那形圆质白的糍粑,特别的柔韧甜美。除“禾了”宴席食用外,还要送一部分给亲友邻居品尝。

  做“禾了”,糍粑是主食,是中心,是家家户户必备的食品。由“糍粑”唱主角,但不是独角戏,不可能只让请来的亲戚朋友单吃“糍粑”吧。热情好客的客家人会根据自家的经济状况尽量把“禾了”做丰盛、做排场一些,因为这也是难得的一个庆丰收的节日,一次亲朋好友相聚的机会。所以家家户户还会再添上几道好菜,大都是农家自产自制的有特色的“土”菜。有的自酿米酒,自制豆腐,自做粉干;有的宰杀自养的土鸡、土鸭或土猪(抑或买上几斤村中的新鲜土猪肉)。有了丰富的食材,心灵手巧的乡民们会花上半天功夫神奇般地烹制出各种美味佳肴。家家户户的“禾了”宴席上会有:糍粑、白斩鸡(或黄焖鸭)、酒娘、酿豆腐(或芋子炆豆腐)、大卷(或松丸)、勺子粉干(或肉丝炒粉干)、红烧猪肉(或笋干炒肉片)、猪肉兜汤等等农家特色菜闪亮登桌。大块吃肉、大碗喝酒、大口食糍粑,在品尝“禾了”美味佳肴的浓浓氛围中,乡民们特别兴奋,因为这是在品尝自己的劳动成果。面对夏收夏种已告一段落,乡民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议论开上半年的农事,丰收年要庆祝一番,歉收年也要总结一下经验,以利来年再接再厉。在推杯换盏中乡民们半年农田的辛劳得到驱除;在品咂糍粑的清香中乡民们丰收的喜悦得到渲泄;在丰盛“禾了”宴席上亲朋好友的情谊得到增进。

  如今,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,但治平做“禾了”庆丰收之习俗延续至今。

载入中

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

已有 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  
登录名: 密码:

关于宁化治平畲族乡村庆丰收习俗:做“禾了”我来说两句